奔子栏锅庄:守原生态底色 焕发非遗创新活力爱体育- 爱体育官方网站- APP下载
2025-09-26爱体育,爱体育官方网站,爱体育APP下载
在德钦县奔子栏镇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心的二楼锅庄舞传习中心内,身着传统服饰的人们围成圆圈,踏歌起舞,从白发老者到垂髫孩童,舞步间流淌的是延续千年的文化血脉。作为迪庆锅庄的重要组成部分,奔子栏锅庄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凭借着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在雪域高原上书写着非遗传承的生动篇章。
奔子栏镇拥有48名各级各类非遗传承人,构成了非遗传承的核心梯队其中国家级2名、省级8名、州级4名,县级34名。省级非遗传承人此里拉姆是奔子栏镇有名的锅庄传承人,每天找她学习的人络绎不绝,寒暑假期更是挤满了学习锅庄的娃娃。除了线下教学,她还学会了用微信发教学视频。这种传承热情并非个例,当地传承人每年参与的公益活动超过10次,通过线上推广、进校园教学、惠民演出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推广传承传统文化。正是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曾经只有少数人通过口口相传掌握的锅庄技艺,逐渐成为全镇群众的共同财富。
奔子栏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介绍,“以前跳锅庄,多是节庆时群众自发活动,现在我们有系统性的传承机制。”记者翻开厚厚的培训记录看到:青少年寒暑假培训班每期至少40人,成人班常年不间断,非遗进校园覆盖全镇小学。更特别的是教学成果展示机制文化进军营、社区惠民演出、村晚和春节联欢晚会等,让学习者从课堂走向舞台。
7岁的和馨恺是培训班的“小明星”,他已熟练掌握20余首锅庄舞曲及10余套传统“夏卓”舞步,爷爷还称赞他跳得比自己年轻时好。在去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他和小伙伴们表演的原生态锅庄让台下老人们热泪盈眶。“娃娃们稍显稚嫩的唱腔比任何专业演出都动人。”观众的评价道出了奔子栏锅庄的魅力它不追求华丽技巧,而是坚守“原生态”底色。
在奔子栏镇,锅庄的传承从未停留在原样照搬,而是在坚守原生态内核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的发展。这种创新,首先体现在守正与创新的平衡。传承人团队深谙根不能丢所有创新舞蹈的动作原型,都源自当地传统舞步,4套“夏卓”基本步法、12首经典锅庄曲调,是每个学习者的必修课。“就像幸福锅庄,我们只是把原生态的散点式舞蹈排成了更整齐的队形,把原本舒缓的节奏稍作提速,年轻人就觉得更有劲儿了。”在抖音上#奔子栏锅庄#话题下,原生态舞蹈与创新作品累计播放量已超百万次。
加快对外交流的脚步,让这门技艺成为文化使者。镇民族团结进步服务中心组织锅庄舞民间公益团队,不仅在州内频繁展演,还曾远赴马来西亚、英国等地参与文化交流。今年8月,奔子栏感恩锅庄志愿服务项目成功入选云南省第四届新时代文明实践服务项目库。全镇各族人民用跳锅庄的方式表达着对党的感恩之心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代际接力中,创新更显生命力。培训班里孩子们都是创新达人,他们把学校教的现代舞队形知识,悄悄融入锅庄排练。“老师没批评我,还让我带着大家试。现在我们的青年锅庄,既有传统圆圈象征团圆之意,又有扇形等队列变化,拍照出来特别好看。”在去年的村晚上,这支由青少年原创的舞蹈,让台下长辈们连连点头“娃娃们跳出了新意思,但根还是老辈的根。”
如今的奔子栏锅庄,早已不是封闭在村寨里的土特产。它走进了校园的课间操部分中小学将简化版锅庄编为体育活动,每天的课间操就会响起锅庄旋律。锅庄还融入了文旅融合的大潮当地民宿推出“跟着传承人学锅庄”体验项目,游客可以跟着老师学跳,也能参与傍晚的广场集体舞。
“以前觉得传承就是留住,现在明白是传开,只要有人跳、有人学、有人爱,锅庄就能在时代的土壤里,生长出属于自己的春天。”此里此姆看着广场上各族群众共跳锅庄的场景,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此里只玛马建军)